眾所周知,對于主要面向企業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的互聯網金融平臺而言,年均上億元的商賬往來,是稀松平常的事。
如何管理好這些資金?
如何確保每一筆資金債權關系明確?
成為了考驗供應鏈金融平臺風控水準的重要指標。
而自古已有的契約,如今的合同,幾乎是所有風控的必經環節之一。到了處處“互聯網+”的今天,時代演化出的合同新形式——電子合同已悄然登場。
然而,在供應鏈金融領域,如何利用電子合同做好風控?
供應鏈金融是啥?
大多數人只是聽說過供應鏈金融,但卻不了解它的模式。在說清楚供應鏈金融和電子合同的關系之前,還是有必要對其稍作了解。
關于供應鏈金融的定義,以霍夫曼在2005年提出的定義為代表?;舴蚵J為:供應鏈金融可以理解為供應鏈中包括外部組織服務者在內的兩個以上的組織,通過計劃、執行和控制金融資源在組織間的流動,以共同創造價值的一種途徑。
而具體到國內,對供應鏈金融定義的普遍觀點為:
供應鏈金融
以核心企業客戶為依托,以真實貿易背景為前提,運用自償性貿易融資的方式,通過應收賬款轉讓登記、第三方監管等專業手段封閉資金流或控制物權,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的綜合性金融產品和服務。
在互聯網金融誕生前,這項金融服務主要由銀行提供,然而,由于這一模式對核心企業、銀行的依賴非常大,從而導致中小微企業信用的直接授信較為困難。
在這一背景下,互聯網化的解決方案應運而生。
首先,互聯網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通過互聯網信息平臺所掌握的交易、物流、資金流數據,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的企業可以快速實現對保理客戶的信用評估、篩選和營銷,以及應收賬款的甄別和確認,形成有針對性的細分市場產品,解決現場盡職調查等傳統風險管理手段的低效率、高成本的問題;
其次,基于互聯網新技術,如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移動互聯網、區塊鏈技術等營造出的新型金融生態,使資產的流轉與資金的匹配更加順暢和貼合,從而提供了更廣闊的融資渠道。
供應鏈金融與電子合同的結合
供應鏈金融平臺的出現,導致大量針對企業融資的金融服務也遷至線上。于是,線下簽署合同的方式,開始與線上服務產生“異體排斥”。
不少業內某大型企業都反應,業務增長快了,但簽合同還是慢了,用戶體驗還是差了。很多企業表示希望實現數字化簽約。
當供應鏈金融平臺開始用電子合同處理債權轉讓、信用風險擔保等事宜,一些錯綜復雜的債權關系開始得到緩解,變得平和。
有人表示,當“蘿卜章”、合同篡改等大型事故的高危警報被電子合同解除后,他們公司的合同管理效率大大提升了。
其實,在供應鏈金融領域,和天威誠信合作的有不少代表客戶。
以京東金融、中關村銀行、用友金融為代表的供應鏈金融平臺,都是天威誠信的合作伙伴。通過將電子合同嵌入到企業的供應鏈金融服務中,與上下游供應商、融資擔保機構簽訂各類合同,平臺的運營效率和風控等級提升了不少。
事實上,作為法律依托的一項典型應用,電子合同與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移動互聯網、區塊鏈技術等互聯網新技術發揮的作用類似:
幫助供應鏈金融平臺為核心企業、供應商提供基于生態鏈的商業保理綜合業務系統,充分發揮互聯網信息技術服務的優勢,提供項目立項、盡職調查、業務審批、保理協議/合同簽約、賬款登記及轉讓、貿易融資(貸款發放)、貸后管理、賬款清算等保理業務全過程的應用服務,助力保理企業構建及完善互聯網+金融的經營模式,從而更為有效地提高其獲客、展業、風險識別與控制的能力,為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更優質的金融服務,進而形成完整的供應鏈金融生態圈。
與此同時,不止于供應鏈金融,天威誠信提供的電子合同服務正在快速滲透到各行各業的標桿企業,陸金所、聯想、萬華化學、人人貸、中郵消費金融……
通過電子合同扼住風險的咽喉,是企業們現在就該考慮的事。